主題:深化通識能力專題演講
名稱:漫談臺灣文學-文學與歷史的對讀
日期:2014-04-29
時間:13:20~15:10
地點:J217教室
主講人:中正大學歷史學博士 陳亮州老師
內容:
台灣的文學已跳脫鄉土文學論戰的焦點,呈現更加廣闊的視野,鄉土寫實主義文學轉變成更多樣化的文學,如政治文學、環保文學、女性文學、原住民文學、人權文學、大眾文學、返鄉文學。「台灣文學」一辭被公開使用,雖然仍引起反對的聲音,但在支持與反對的意見衝同、交換,無疑的使「台灣文學」的定義與範疇更加明確。然而要更加的孰悉台灣文學,就必須知曉其演變歷史,該說明如下:
  1.清代的文學環境:清代文學另受一重要制度,即科舉制度影響。科舉為求公平,考試以八股文表述,文章結構有嚴格的規定,結果是試子一味地蹈襲,耗盡心血於八股文,消磨心思,也導致散文、詩歌不振,所創作的詩文更是與社會實況脫節。
  2.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隨著政權興替,科舉制度不再,傳統的科舉與教育崩解之後,新興的文學社團取而代之,提供社交、學習的途徑。中日戰爭爆發後,台灣推動皇民化運動,強勢地推動日語,文學創作、發表的空間縮小。
  3.戰後的台灣文學:大環境看似樂觀,但語文問題卻首當其衝,現代文學作家多受日本教育養成,其書寫、思考多以母語或日文為之,最能流暢表達的文字還是日文。國民政府未能正視台灣文化的實況,在去除日本文化的要求下,報紙的日文副刊即被廢除,作家頓失發表空間。另一個問題為,戰後的經濟蕭條,產業停滯、物價飛漲,作家如無家產可依靠,常會面臨生活困窘,使創作之路更加艱辛。
  4.戒嚴體制下的文學環境:在此環境下,文學界也須以筆桿配合反共抗俄、擁護政府的政策,開創出所謂的「反共文學」。新設的文藝團體多有官方資源的支持,而具有政治動員的色彩 。
  5.台灣文學的成熟:執政的國民黨逐步推動政治革新,先是75年(1986)民主進步黨宣布成立;繼之翌年,政府宣布台灣解除戒嚴。政治上的開放、經濟亦持續成長,使台灣社會充滿改革開放、多元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