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教師專業成長團體
名稱:管理學教學經驗分享(一)
日期:2014-11-11
時間:2014/11/11
地點:B305
主講人:企管系-鄭焜中老師
內容:
一、主講者簡介:企管系-鄭焜中老師
二、內容:
管理教育的挑戰
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金融危機、貧富懸殊、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社會動盪、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全球性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
人們愈發認識到,現有的經濟、企業發展模式不能解決當今世界的現實問題。作為在經濟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管理教育機構,應當進行反思
到底如何變革管理教育,使其在促進經濟轉型、企業模式轉變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商學院是否是罪惡之源?
課程太狹隘、過於分析性、過於炫技、過於學術性、及過於專業化
台灣管理教育之檢討
[一]組織設計
1.系所之功能與定位導致管理學院各系所難以整合,教師及其他教學資源無法發揮應有功能,也降低學生學習不同學科的觀點之機會。
2.系所多屬於學科導向,至學生學習過分窄,不易培養整合能力的人才。
[二]課程設計
1.過多枝節課程導致學生「見樹不見林」,缺少洞察力疏於注意環境之變化。
2.疏於對人之管理技巧,溝通技巧及創業精神。
3.企業機能整合課程較少,不易培養整合能力的人才
[三]教學方法
1.偏重講授教學,學生參與少,缺少反思與領悟,影響學習成效
2.個案教學之撰寫未受重視,個案教學技巧亦有待改善
3.缺少做中學(實習、實作)

施米特萊因認為,應該為處於職業不同階段的經理人提供適合的課程。“鞭策我們前進的不是MBA規模的擴大,而是課程的增加。”施米特萊因說到做到,他正準備開設一個一年期管理學碩士專班——與歐洲許多專班類似。
關於MBA本身,施米特萊因認為,對於那些年紀“近三十”、希望改變職業方向的人,MBA是重要工具。認識到這一點後,史隆管理學院將其MBA核心課程縮減至一學期,這些核心課程是整個課程的第一部分,也是所有學生的必修課。對於比較傳統的MBA碩班來說,這簡直就是離經叛道之舉。

未來:將學生送到國外與當地的創業家一起創業
全球化,所以要培養具國際觀人才,台大60%管院學生出國半年。
要與企業合作,台大與台達電合作,每年提供一千萬,供學生創業,老師亦有額外收入。
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IACMR)年會
未來商學院的理念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教育(education)、參與(engaging)和使能(enabling),而這三者的交叉點就是合作。商學院需要開放組織,吸納外部的聲音,讓研究者、學生等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彼此交流。由於商科所面對的問題日趨複雜化,單一的知識結構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商學院需要整合不同背景的學者為全球性問題尋找解決方案。Muff教授號召中國商學院的院長將學院的發展重點從基礎性的學術研究轉向對於實踐問題的探討。過去30年,整個大中華地區——主要包括新加坡、香港和中國大陸地區的商學院的綜合實力上升很快,一直都在模仿和學習歐美商學院的發展模式。但是,中國的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的特點和歐美完全不同,因此,雖然在管理教育方面中國的商學院和歐美院校具有共性因素,但是不能忽略自己的特點。
中國文化中這種系統性的思考方式和世界觀,對於中國崛起後重新思考自己在世界的角色和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中國要想在世界的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更具影響力,就必須紮根于本土的文化和價值觀,更多地去挖掘自身文化特色。
只學習西方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要面向未來,擁有更長遠的眼光和願景。這樣,我們在世界的角色和地位才會更重要,貢獻也會更大。
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翻譯的《商學院引領高等教育變革》這本書,談到了商學院所面臨的三大挑戰,即國際化、互聯網以及社會對畢業生要求的變化,也談到了面對這三大挑戰商學院應該如何應對。
應對的焦點就是商學院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要培養品德高尚的管理者,不僅是經營企業有效率的管理者,還應是世界公民,對全球負責任的領導者。
消費者分析(1)
依照行政院青輔會「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小組調查報告,對於提升學生就業力方法之意見,不論畢業生或在校生都主張
1.強化系所課程與實務連結
2.調整教學方法如強調表達、團體合作、解決問題
3.多提供見習實習機會等三者最為重要。
台灣管理教育之改善
組織設計
強化學院之功能與角色,加強資源的整合
以學院為主軸之教學、研究、服務的整合(最好打破系所建制、而已學成為主之組織設計)
課程與教學方面
加強整合型課程及教學
推動個案教學及多元教學方法
1.個案編撰與個案教學
2.實習與實作
3.企業診斷
台灣管理教育之改善
1.學院發展方向
2.各校應選擇較少數重點予以聚焦,發展特色
3.發展國際特色教材,推動國際合作
4.加強產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