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通識教育講座
名稱:認識台灣與台灣兒歌
日期:2017-02-22
時間:15:20~17:10
地點:觀光餐旅大樓M205演講廳
主講人:施福珍老師被譽為台灣音樂界「童謠園丁」、「囝仔歌王」,至今累積了400多首歌謠,
內容:
施老師就讀小學二年級時碰到戰亂,停課一年。那段時間,每天晚上跟著村裡的大人、小孩,圍坐在村莊裡的廣場唱兒歌,在他幼小的心靈默默播下了音樂種子,成為他日後創作台語囝仔歌的源泉。
施老師所著作的兒歌並非憑空創作,每一首歌曲是都有典故,初期作品描寫的大多是台灣較早期的生活,包括來自生活中的人事物,像是叫賣的小販、風俗習慣、天氣、諺語、故事、生活經驗、動物等等,取材相當廣泛。。例如〈點仔膠〉是在員林家商擔任老師時所創作。當時在宿舍午休,被一陣陣的兒童嬉鬧聲吵醒。突然間傳來小孩的驚叫聲:「點仔膠黏著腳!」施老師突然靈感來了,配合著小朋友的聲調及當時的情景,立刻提筆寫到:「點仔膠,黏著腳,叫阿爸,買豬腳……」前後不到五分鐘詞曲完成。
民國56年施老師在許常惠師生作品發表會上發表了〈點仔膠〉、〈羞羞羞〉等曲子,而當時的全國童子軍訓練員趙錦水先生也在場,深受這些童謠感動,大力推薦給彰化童子軍練唱。由於童子軍屬於國際性組織,團康歌曲中西融合,台灣童謠也穿插其間。就這樣童子軍的活動變成台灣童謠的搖籃,甚至是護身符。
「唸謠旋律化,旋律口語化」是「台灣囝仔歌」的特色,早期農業社會所形成的通俗文化與民間文學,常以口耳相傳或說唱方式保存下來。也因為施老師當初的堅持,使早期的唸謠到現在的唱謠,施老師走出了屬於自己的音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