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通識專題演講
名稱:1949年前後美援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影響
日期:2017-11-13
時間:15:20-17:10
地點:P201
主講人:張齊顯(Chang, Chi-hsien)
內容:
一、目的:
民國三十九年朝鮮戰爭爆發之後,臺灣成為美國在東亞防線上的一個戰略據點原因。美國國會在民國四十年通過臺美之間的「共同安全法案」,對臺灣提供各種經濟援助,簡稱「美援」,但究竟美援到底對於台灣的經濟發展有多大的影響,透過張齊顯教授的介紹,讓同學了解美援對於台灣的重要性。
二、主講者介紹:
張齊顯(Chang, Chi-hsien),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現任臺 中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以北洋外交史、近現代中外關係史、 戰後美援為核心研究,著有《北京政府外交部組織與人事之研究 (1912~1928)》、〈戰後美國對華經濟之援助—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之研究(1948~1952)〉等著。
三、內容:
韓戰爆發後,美國所主導的反共圍堵陣線必須在東亞建立更鞏固的防線。台灣的戰略地位在美國的心目中因此提昇。所以韓戰一爆發,美國立刻主動對台灣提供衣食物資,以協助台灣因局勢演變而增加的經濟負擔。1951年美國國會通過共同安全法案,開始對台灣提供各種經濟援助。直到1965年6月美國終止對台援助為止,15年間總共提供台灣將近15億美元的援助,平均每年約為1億美元。具體而言,美援到達金額約佔1951年到1960年台灣進口金額的40%;佔同一期間台灣投資毛額的38%;也佔當時台灣國民生產毛額的6%。而1951年到1965年的美援期間,台灣總財政赤字是11億美元,換句話說﹐近達15億的美援,彌補了台灣這期間的財政赤字。於此可知,在50年代台灣仍相當貧窮的情況下,美援實在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其影響,概有以下數端:
1.平抑物價:美國經濟援助直接增加當時的物資供給,得以平抑物價上漲的潛在壓力。同時由於美援物資售價收入所產生的新台幣美援相對基金存款,也有抑制貨幣供給額增加的作用,間接促進物價水準的安定。
2.促進經濟發展:美援對台灣往後的經濟發展,也有相當影響。依當時政府財力,很難迅速重建或擴張有關電力、通訊、道路、港口等經濟發展的基礎建設。在整個50年代電力固定資本形成毛額中,美援金額就佔了一半;交通運輸固定資本形成毛額中,美援也佔了4成,對基本設施的建設,幫助很大。
3.科技移轉:美國經濟援助創造了重要的科技移轉的機會,並支持50年代初期的進口替代政策。
主辦單位:大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卓越教學與品質保證中心